玉米粗缩病的发病规律(玉米粗缩病的发病规律)
玉米粗缩病的发病规律
病害介绍
玉米粗缩病是由革菌科真菌引起的病害,主要发生于玉米、高粱等禾本科作物上,具有极强的侵染力和传播能力,是严重危害玉米生产的病害之一。主要症状为玉米茎部发生肿胀、变粗、壮大,严重时茎秆断折,导致严重减产或死亡。发病因素
玉米粗缩病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。首先是高温多湿的气候条件,这种气候环境有利于真菌菌丝的生长和扩散。其次是土壤养分和管理不当,如连作、过度施肥、病虫害防治不及时等,都容易诱发玉米粗缩病的发生。此外,茎部受伤、损伤、玉米品种易感性等因素也会影响病害的发生。发病规律
玉米粗缩病的发病规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:1.发病初期:普遍出现于玉米生长的35-50天之间。初期玉米茎部会出现轻微肿胀和离伸,这一阶段很难诊断出病害。2.发病中期:在玉米生长的50-70天之间,茎部肿大更加明显,逐渐变黄,出现小裂口和水渍等症状。3.发病后期:玉米茎部的变形越来越明显,出现愈合不及物和受伤的范围更广的裂口。当玉米茎秆的承载能力不足以支撑作物时,玉米茎部会发生断折,导致减产或死亡。防治措施
为了有效地预防和控制玉米粗缩病的发生,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措施:1.合理施肥减少病害:在前一期的农业生产过程中,选择病害不易产生的品种,避免连作和过度施肥,减少高温多湿的有利生长环境。2.生物防治:通过使用生物农药或根据自然调节机制,选择对卫生有害生物有抑制作用的物质进行防治。3.化学防治:使用内吸型、接触型的杀菌剂对玉米进行全生长期防治。4.其他措施:定期检查玉米生长情况,及时处理受伤茎秆,碾压腐烂的玉米茎部,不留下病原体来源,减少病害继续传播的机会。,采取合理的防治措施可以有效预防和控制玉米粗缩病的发生,保证玉米生产的正常进行。
全部评论(0)
评论
◎欢迎参与讨论,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、交流您的观点。